◎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杜甫住的是草房还是宫殿?”
“草房。”
“刮风了,下雨了,杜甫干什么呢?”
“草房上的茅草被风吹走了,杜甫去追了。”
……
莫要以为这是电视台选拔艺术新秀的知识抢答,这一幕生动的问答,其情其景,是距今二十几年前一对父女有趣的对话实录。
问话的是一位瘦弱的年轻父亲,答话的是刚满4岁的女儿。类似的话题,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那时候,傍晚,父亲牵着女儿散步,每每,思维跳跃性极强的父亲常常信口开河,忽而天南海北,三国六朝;忽而东欧北美、古今中外……给女儿灌输各种知识。比如:
“普希金和谁决斗?”
“丹特士。”
“用什么决斗?刀还是枪?”
“宝剑。”
……
“李白吭哧吭哧磨铁杵了吗?”
“没有。”
“那李白做什么呢?”
“写诗去了。”
“李白的诗写得好吗?”
“李白的、杜甫的诗写得最好了。”
“谁的诗写得最多?”
“杨万里。”
“杨万里是哪朝人?”
“宋朝”
……
那是八十年代初,刚从文革噩梦中苏醒过来的年轻父母,他们一方面惋惜青春是在愚昧、无知中度过,另一方面,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宝似地押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扬琴……还有英语班、学前数学班、美术班……也应运而生。除了夜深人静,你就听吧,房前屋后,总有忽高忽低、忽长忽短的乐器声响起,好象在说明,一个伟大的音乐天才即将诞生。
上文提到的那位浪漫的父亲很穷。他给孩子买不起除了口琴、笛子以外的任何一种乐曲。而偏偏社会上又没有这两种乐器的学习班。家里,除了有一张床、一个圆桌、一个旧木箱、一个脸盆架。此外,空空如也。他在一家街道皮件厂上班,每天穿着中世纪式样的古长袍,和纸版、胶水、皮子打交道。但他是个诗人,每天总会有许多在常人看来怪异、新奇的幻想。
看着的女儿一天天长大,父亲既喜又忧,喜的是女儿活泼、可爱,忧的是没有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琴声荡漾的优雅环境。家里虽然有几本名著,但孩子看不懂,也没有钱给孩子买《海的女儿》、《伊索寓言》……
后来,有一天,父亲突然想到:我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念古诗、讲故事呢?这花不了一分钱呀!所喜他住在京郊,于是,每天吃完晚饭,他就牵着欢蹦乱跳的女儿,到附近 的土山、到田野、到河边散步,和孩子互动,父女俩沉浸在美妙的诗情画意中。
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女儿小学三年级。后来,父女间有趣的问答“移”了饭桌旁和随时随地的家中闲暇时光。不知不觉,女儿文史方面的知识,明显地比同龄人高出一块,并迷上了写文章。
读者也许猜到了,那位父亲就是我。后来,我在一家报社当上了编辑,五十多岁了,诗还一直在写。我骄傲的是,2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当一个哪怕是很小的什么官,但我依旧浪漫,依旧写诗。虽然女儿最终没有吃文学饭,她学的经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但对文学的依旧喜欢,时不时在报刊上也发表一点文字。我和女儿都是性情中人,都不看中名利,暇时,和女儿海阔天空地侃文学、人生,仍是我莫大的乐趣。我们各种发表了文章,先满怀喜悦欣赏,再丁是丁,卯是卯逐字逐句地评判。其中的乐趣,纸笔难形。遗憾的是我和女儿都有自己的事情,这种父女间建立在文学上的欢娱,比起以前,次数是太少了。而且女儿已不是当年只是跟随我思想在转的小女孩了。在传统文学上,我还能给她随便讲什么,而在西方当代文学、港台文学的知识方面,她则是我的老师。
我和女儿二十多年俏皮、有趣的问答,多少能给今天的家长一些启示:那就是家长在塑造孩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另外,父女间的互动、互补,可以弥补代沟,增进感情。当然,女儿还是有点遗憾,那就是小时候太穷,没有学一样乐器。她说将来结婚有了孩子,一定要和他一起学一样乐器。
(来源:新阳光作文网/作者:张庆华)
责任编辑:文禾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