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教育不是改变,而是慢慢发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遇见一个男孩用砖头砸同学,十分危险,当场制止了他,又让他下午三点到办公室门口等候。没到3点,男孩就到了,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孩子,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咋回事儿。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在孩子开口之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地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受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
陶行知先生用发现的眼睛帮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些优点或许孩子以前自己都不曾发现,而校长的肯定一定会让他把优点发扬光大,而缺点也会主动改变。让他自己成为会反思、能改错的人。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没有校长的发现性的“惩罚”,就没有麦克劳德对科学的热爱,那么世界科学史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无论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还是普朗格的“唤醒”意识,亦或是麦克劳德受到的“惩罚”, 中外教育大家们不是让青少年违背自然的生长规律, 失去自我觉醒的机会, 而是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
相反,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对犯错误的孩子不是耐心倾听、包容理解,而是大呼小叫,疾言厉色, 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在暴风雨般的责骂下,除了恐惧,什么也学不到;在冷嘲热讽下,出了羞耻,什么也不体会不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是要把孩子改变成成人设计的模型, 但是在事发当时唯唯诺诺承认错误的孩子, 过后依然故我, 是因为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改变。久而久之, 他们不仅不会变成父母期望的好孩子, 反而可能成为家长最不希望的“坏孩子”。
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放下身段, 从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问题, 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承认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把孩子的个性还给孩子,在陪伴中注意发现孩子性格中的正向情感和行为, 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放飞梦想于天地间,完成人生的蜕变。
不谈改变,只去发现,有教育人的责任。
(来源:新阳光作文网/作者:一鸣)
责任编辑:文禾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